近日,耐克、優衣庫等品牌抵制新疆棉花的新聞平地一聲雷在中國大地炸開,而最應該抵制的是自稱BCI的組織。

回放:
據報道,安踏體育日前發表聲明稱:注意到了近日瑞士良好棉花發展協會(Better Cotton Initiative,BCI)發表的聲明,并對此事嚴重關切,我們正在啟動相關程序,退出該組織。聲明還稱,安踏一直采購和使用中國棉產區出產的棉花,包括新疆棉,在未來也將繼續采購和使用中國棉。安踏體育是國內最大的綜合體育用品品牌公司,安踏體育品牌也是全球范圍內第三大運動品牌。2019年安踏品牌成為BCI的會員。
3月36日,繼安踏體育之后,又一品牌宣布退出BCI組織。FILA官方微博25日晚發文稱,FILA中國一直在持續采購和使用中國棉產區,包括新疆出產的棉花。FILA中國代表性面料絲柔棉產品,其原料就是新疆長絨棉。同時,FILA中國已經啟動相關程序,退出BCI組織。
往事發酵
BCI曾于2020年10月21日發表過一份英文聲明,現已無法正常打開,通過網頁快照可看到,該份聲明宣稱“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持續存在的強迫勞動和其他侵犯人權的指控,以及在農場層面上不斷增加的強迫勞動風險,導致經營環境難以維持”,因為決定停止該地區的所有活動。
隨后耐克在一篇聲明中表示,耐克不僅自己不用新疆棉花,更要求合作的供應商自查不許用新疆的棉花。
2020年8月,日本的快消品牌優衣庫曾在官網發布一則新聞稿,表示沒有優衣庫產品出產于新疆地區。
阿迪達斯去年的報告中也聲明稱,它們從未在新疆生產過產品,支持BCI的“倡議”,不再對出產于新疆的棉花予以認證。
隨即,阿迪達斯在德國法蘭克福交易所收跌6.49%,耐克跌逾3%。
但最應該抵制的是幕后黑手,是自稱BCI的組織。BCI ,中文名瑞士良好棉花發展協會,英文全稱Better Cotton Initiative,簡稱BCI。
BCI是2009年成立于瑞士日內瓦的一家非盈利、多利益方國際性會員組織,目標是在全球推廣更好的棉花種植標準及行動。
目前,該組織在全球擁有超過400名會員組織單位,主要包括棉花種植單位、棉紡織企業和零售品牌,包括海恩斯莫里斯服飾、阿迪達斯、蓋璞、宜家家居、李維斯、迅銷、新百倫、沃爾瑪、開市客和安踏(已宣布退出BCI)等。
BCI所稱的在全球范圍內致力于推廣良好棉花,并非只是推廣質量更好的棉花,而是指可持續發展棉花。這個術語是借用于可持續發展農業或產品,但實際上就是綠色產品,也即綠色棉花。從綠色食品的定義可以知道,可持續棉花是指在生產過程中較少使用化肥和化學殺蟲劑的棉花以及再生棉,同時也是質量較高的棉花。不過,BCI的良好棉花還加進了另一個標準,即由勞動者體面勞動所生產的棉花。

▲ 圖片來源:BCI官網
近日,BCI組織和其成員H&M發表聲明宣稱所謂“抵制中國新疆產品”,而且BCI已決定暫停在新疆發放BCI棉花許可證。這可能是基于BCI所謂的“棉花的獲取應當從體面勞動而來原則”。
實際上,無論是BCI組織,還是其成員H&M,目前都并不清楚新疆棉花生產的真實數據和生產情況。
中國外交部此前已在多個場合反復澄清事實和真相,指出不存在“強迫勞動”“歧視少數民族”等問題。外交部發言人表示,美國一些政客炮制所謂強迫勞動的假消息,目的是要限制和打壓中國有關方面和企業,遏制中國發展。
法國作家維瓦斯在其著作《維吾爾族假新聞的終結》中也揭露了那些從未去過新疆的人制造的假新聞。
因此,BCI以體面勞動為由暫停在新疆發放BCI棉花許可證的事實基礎并不確切,其理由也就站不住腳。
所謂“體面勞動”的歷史由來
不過,還是可以解析一下BCI的所謂“體面勞動”,這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
目前,世界上約80個國家大規模種植和生產棉花,其中,巴西、印度、巴基斯坦、美國、中國、烏茲別克斯坦以及非洲的西部和中部國家是主要棉花生產國家。而且90%以上的棉農生活在發展中國家,他們主要以種植和生產棉花生為生,棉花成為個人、家庭和國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是,在發展中國家,棉農的生產條件和境況并不太好,體現為勞動時間長,勞動強度大,尤其是一些國家存在雇用童工,不照顧女性的生理條件,延長勞動時間等情況。這些情況已經在人類的歷史中出現過,而且也成為人們苦難的回憶。
此外,當今棉花種植業也出現低效率灌溉技術、不良種植方法、對農藥和化肥的不當使用的境況等,對水資源的浪費和清潔、土壤肥力、人類健康,以及生物多樣性帶來巨大威脅。
為了避免過去的歷史,以及維持可持續發展,BCI提出了良好棉花發展計劃,目的是使全球棉花的種植及生產既有利于棉農,也有利于種植環境,更有利于該產業的未來發展。
不過,棉花種植和采摘的勞動強度在今天可以通過機械化來改善,從而實現體面勞動的實質內容。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早在1996年就投資3000萬元,實施“兵團機采棉引進試驗示范項目”。到2011年,兵團機采棉面積已占棉花播種面積的50%左右。
到了2019年,新疆過去每年棉花采摘時期(從9月開始)成群結隊的拾花工已不見蹤影,取代的是一臺臺在田間來回馳騁的采棉機,一臺采棉機一天可采收300畝,相當于1200人采摘一天,半個月就可完成棉花采收,進度快,成本低。
到2019年底,新疆兵團種植業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94.3%,農業機械化水平領先全國;擁有采棉機2500臺,機采棉面積達1080余萬畝,棉花機采率達82%,成為中國最大的機械化采棉基地。
顯然,機械化大大解放了棉農和農民,體面勞動也成為現實。這一切也許是BCI和其他抵制新疆棉花的組織和機構并不了解的,因此他們所謂的新疆棉農的不體面勞動,或棉農被強迫勞動也是罔顧事實。
BCI“抵制中國新疆產品”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更何況,BCI組織和其成員H&M發表聲明宣稱所謂“抵制中國新疆產品”,這種抵制未必能造成中國的棉花滯銷和經濟損失。
中國是世界最大棉花消費國、第二大棉花生產國。2020-2021年度棉花產量約595萬噸,總需求量約780萬噸,年度缺口約185萬噸。其中,新疆棉產量520萬噸,占國內產量比重約87%,占國內消費比重約67%。
當前,全球的棉花生產和供應現狀體現為供不應求,實際上,內循環這一途徑就表明中國的棉花供不應求,更何況包括新疆在內的中國棉花還能出口其他一些國家,如巴基斯坦、東南亞各國、南美等國家。

新疆棉花(資料圖片)
新疆長絨棉在質量上是世界頂級,做衣被有暖和、透氣、舒適的優點,在國內和國際上都長年供不應求。而且為滿足國內需求,中國每年還需要進口200萬噸左右棉花,另外中國還建立了棉花儲備制度,棉農的經濟利益有切實保證。
因此BCI和H&M等想要抵制中國的棉花,恐怕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世界產棉區
世界產棉區分布在北緯38°~46°到南緯35°之間。世界產棉區按緯度可分為北、中、南3帶。北帶在北緯46°~20°,亞洲、北美洲、歐洲產棉國大多處于此帶,占世界棉產的80%左右;中帶在北緯20°~0°,非洲和南美洲北部的一些產棉國大多處于此帶,約占世界棉產的10%;南帶在南緯0°~30°,南美洲和大洋洲的產棉國處于此帶,約占世界棉產的7%。

世界棉花主產區
中國有幾樣東西很依賴進口,這對我們構建內循環為主的新經濟格局產生了障礙。
它們分別是石油、芯片、大豆,以及這一次被炸出水面的棉花。

這兩天的滔天巨浪,一朵棉花騰空升起,也被有心人抬升到了國本民生的高度。
新疆的優質棉我們自己都不夠用,而這是否會成為又一根卡住我們戰略空間的手指?
一朵棉花,有人看到了陰謀,有人看到了爭斗。
但很多人都沒有看到,背后隱藏著中國最牛逼的經濟戰略。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棉花消費國、第二大棉花生產國,在2020/2021年度棉花產量約595萬噸,而新疆是全國、全世界的棉花主產區,產量520萬噸左右,占國內產量的87%,占國內消費的67%。
但是,我們的總需求量約780萬噸,年度缺口達到185萬噸。
為了滿足國內需求,中國去年進口了約200萬噸棉花。過去幾年的時間里,棉花的進口量持續變大。
這意味著,現今我國主要農業缺口,排第一的是大豆,排第二就是棉花了。有意思的是,我們的最大進口來源國都是美國。

本土和進口的棉花,有相當大部分會流入國內的紡紗廠—織布廠—染織廠—制衣廠,最后變成一件件衣服。這個不說大家也懂。
不過, 如果你去翻一下今天被抵制的H&M、優衣庫等品牌的標簽,你會發現它們有很多很多的產品,其原材料并不是棉麻這些天然的植物纖維,而是各式各樣的化工纖維、滌綸、腈綸、錦綸、氨綸……
換言之,你身上穿的衣服,很可能是“假”的“棉衣”。
看看下邊這張圖片:

把原油加工成石腦油,從中繼續提煉出PX和乙烯,經過再次加工變成下游產品即聚酯(PET),把它熔融紡絲及再加工可以制成各類合成纖維。
是不是很神奇!
石油這玩意,加工下最后就變成了你身上的衣服,還有我們戴了一年多的口罩。
H&M因一朵棉花闖了彌天大禍,但實際上棉花并非是H&M最重要的原材料。
今天,化工纖維占全部紡織原料的比例已經高達八成以上。作為世界最大的服裝制造之國,中國使用最多的其實也是化纖原料,而非棉花。
這個奇跡,來源于早前中國非常具有先見之明的戰略布局。
棉花雖好,但用多了“傷人”。
我不是說棉花這玩意有害,而是在中國的農業布局中,棉花跟糧食天然是要打架的。
在1970年代以前,中國的紡織品基本全部要靠棉、麻、絲等天然纖維加工生產。而棉花的供給嚴重不足,大家穿衣服基本上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
為什么會這樣?
因為中國十多億人口啊。“解決溫飽問題”中國人從1949年說了超過四十年,這個溫飽就是說吃飽、穿暖的問題。
要吃飽,就得提升糧食產量,必須保障耕地、提升畝產(種子科技、施肥),全國土地一盤大棋進行精細化管理,尤其是嚴格守住18億畝的紅線不動搖。而要穿暖,早期也得向土地去要,靠擴大棉花的種植面積、提升畝產。這兩個不就矛盾了嗎。中國的耕地是有限的,有限的土地資源,既要解決十數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又要同時解決這么多人的穿衣問題,不堪重負。

棉花與糧食爭地,一度成為困擾中國的一個超級難題。隨著人口的快速膨脹,這個壓力只會越來越大。所以,中國只能另謀出路。1972年,中國集中了當時寶貴的外匯,進口了一套能夠生產維尼龍化纖的設備。當年化纖產量就占到全部紡織原料的5.5%。這是我國石油化工業的一個發端,也是中國紡織業的一個拐點。
化纖的引入和發展,把“穿衣穿暖”成功從一個農業問題變成了一個工業問題。
到1998年,我國的化纖產量達到510萬噸,合成纖維產量超460萬噸,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化纖生產國,在全球產量占比達到20%。到現在,紡織業80%以上的原料使用的是化學纖維。這不但解決了14億人的穿衣問題,同時還創造了一個龐大的產業鏈條。2020年中國紡織服裝出口額達2962.3億美元,產品銷往全球227個國家和地區。可以說,紡織業開啟了中國經濟走向開放、做大做強的歷史進程,而化工業為這一進程注入了血液。
今天中國的人口已經從1950年的5.5億人上升到14億,翻了兩倍有余。但與此同時,中國棉花種植面積從高峰期的從7300萬畝減少到4754萬畝,砍了三分之一。中國在人口膨脹的同時,還能解放出更多的土地資源用于糧食耕種(也包括城市建設),背后的功臣正是我們強悍的化工產業。很多人不知道,現代紡織業并不是一個獨立的工業門類,它的上游是化工業、棉紡織業,其中化工業的上游則是能源產業。

中國今天能夠成為全球的紡織業大國,是因為中國同時也是全球的化工大國。
乙烯被稱為“石化工業糧食”,其產量被視為衡量一個國家石油化工水平的標志。原本,我們的乙烯生產線要從通用、西門子等公司引進,造價動輒上百億,而且一旦生產線出現問題,維修也只能看別人臉色。要是停工了,一切損失更是自行負責。


2012年,中國石油大慶石化公司實現了大型乙烯成套技術工業化,讓中國從此告別了半個多世紀的技術依賴。2018年,由沈陽鼓風集團投入數億元,自研自造的120萬噸乙烯裝置投產,標志著核心技術全面實現了國產化。得益于生產裝置和機械裝備的大型化、現代化、國產化,近兩年中國乙烯的產量提升速度加快。目前全球乙烯產能最大的是美國,中國排名第二。在這個歷史進程中,起到關鍵作用的兩個公司,都位于我們平日里嘲笑的老東北工業基地。
在此還要說一下PX。雖然民眾對此有點聞之色變,但這并不妨礙它在化工界的地位。作為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PX是后續很多化纖產業鏈的源頭。現如今,中國已經是全球最大的PTA生產國,產能已經占到全球50%。

而從一滴油到一匹布,從一朵棉花到一個產業鏈,中國的能源安全、制造業升級、糧食安全三條經濟命脈,在這個奇妙的地方交匯了起來。
今天社會上有一股很明顯的焦慮情緒:最懂后發優勢的中國,被后發國家復刻發展路徑的焦慮。我們沿海地區的勞動力成本、土地成本已經很高了,當年用來承接第三次全球產業大轉移的基礎條件正在瓦解。而越南在崛起,印度在崛起,非洲在崛起,這些新興經濟體會不會憑借著更加低廉的人力成本,來虹吸中國的產業遷移,掏空中國的低端制造業呢?
答案是沒那么容易。作為全球化工大國的地位,其實大大減緩了我們產業空心化的危機。
以紡織服裝業為例。這個勞動密集型產業已經成為了越南的生命線,但他們主要承接的是加工環節,即發揮廉價勞動力優勢的部分。而紡織生產所需的上游原料,紐扣、拉鏈、中高端面料、印染劑等,仍然需要從中國大量進口。這部分的利潤,有很大部分留在了中國。

上游被中國牢牢掌控。中國一感冒,越南就打噴嚏。中國一發燒,越南紡織業就要吃藥。這個場景,是不是有點像華為手機,很多高端零部件都受制于日韓美?那么,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越南舉國之力也生產不出比從中國進口更便宜的紡織輔料,從中國進口的面料、纖維加上運費、關稅平均比越南國產便宜10%-15%。
現實的例子,說明了紡織原料要想形成有競爭力的價格,絕不是比拼誰的勞動力更廉價那么簡單。各個產業集群要深度分工,相互配套,發揮全產業鏈的聚集和規模優勢,才能整體提升生產效率、降低成本。這方面,中國具有獨步天下的武功。

我們是世界上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目錄中所有工業門類的國家,包含了全部41大類的工業。從產量上看,全球500多個工業品,中國有220個世界第一。我們的集群效應,我們的專業分工化程度是最高的,沒有之一。
而且我們又有非常龐大的化工產能,將規模效應發揮到了極致,能提供最最便宜的化纖原材料,越南沒有這么好的基礎設施條件。
這種優勢在去年疫情之后發揮得淋漓盡致。之前向東南亞、印度等低人力成本轉移的低端制造業,因為無法開工,訂單迅速向中國回流。這使得上個第三季度中國紡織業突然迎來爆發,原因就在于印度的多家大型出口紡織型企業的訂單轉投了中國。在以中國為核心的全球紡織業鏈條當中,越南其實只是扮演一個組裝廠的角色。如果中國不是一個化工大國的話,今天東南沿海的很多低端產業可能就真的被掏空了。

如今國際國內雙循環的政策下,中國超大的內需市場被進一步采挖,龐大精深的供應鏈網絡又開始升級。
中國現在需要的,是一根根掰開卡在脖子上的手指,向著制造業第一梯隊、建立全球科創中心而攀登。
五年后,十年后的中國,會是什么樣子?
還會被人拿住一朵棉花說事嗎?
